白描绘法是指以墨线描画物体,不著颜色的画法。
在人物、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绘法,譬如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,即以白描法表示,我国古代称之为「白画」,下图是寿平的《水仙图》,即以白描绘法,洋溢著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。
白描绘法以线条为主,也可渲染淡墨。画线条时,要使笔墨团结形相的特质,笔法的转折顿挫,线条的粗细浓淡,皆要以所表示工具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,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花瓣容易表示出其娇嫩柔软;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,较易表示其硬而厚的质感;以略乾且下笔、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,较易表示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受。
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,尤其在白描绘中,线条的黑白是一幅画成败的主要要害。
白描绘运笔宜以中锋为主,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匀称,钩出的笔线要有「外柔内刚」的结果,气力要涵蓄在内,不宜显露於外;缺乏涵蓄的笔墨,不经久看。锋芒过多、气力外露都容易表示出一种霸悍的气象,有时尚可减低某些花草、禽鸟的美感,故白描绘的线条要「寓刚建於婀娜中。
展开全文
另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,也不宜凝滞,务须要有「无往不回」之意,腕力力量必然要送到头,止笔向上提时,也不行 轻率潦草。至於在花草白描方面,依据吴学让传授提供的示范有三种主要的线条:
一为起笔搁笔(一字描),适於画叶梗、竹干等。
二为钉头鼠尾描,适於画叶筋、叶片等。
三为持续弧 线描,适於画花瓣。
画鸟的顺序是先画嘴的傍边一长笔,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,再依次画眼圈、点眼、头额、背、翼、胸、腹、腿、爪、补尾。画细毛的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,中段略粗,若落笔太重,不易表示出羽毛的质感。
双钩填彩画法是用线条钩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画法,又称钩勒填彩法或双钩设色法,是从白描的基本上染色彩而成。
它的发源甚早,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,已见此种画法,五代 画家黄筌是双钩填彩法的代表性画家,其线条纤细,赋色艳丽 ,是北宋院画花鸟画法的主流,还有江南的徐熙,也用双钩填 彩法,但气势气魄野逸,较注重线条的趣味及墨韵,後世的花鸟画 家 ,用笔多取法徐熙,用色取法黄筌,并兼取两家的神似逸韵。南宋吴柄的《竹雀图》,是以双钩填彩法表示的例子。
画双钩填彩法应选择熟纸 (纸) 或绢,先用墨线双钩白 描後,筹备两只羊毫笔作渲染,一只蘸色,一只沾清水,要先操练一手执两只笔,并能机动互换。
设色时颜色要淡,应多染屡次,将花、叶内侧(或中央 )的颜色以清水笔推染至边沿 ,清水笔内的含水量要适当,水太多会留有陈迹,太乾则渲染不开。
渲染完後,如本来的墨线已经恍惚不清,可用重色在重 钩一次,钩一次,称为「勒」,同时也可从画纸背後托染,使 画面的花叶颜色越发浓重、匀称。花草渲的要领有三:
(一)先後染:先将花朵的颜色最淡的颜色底(既平涂打底)再用其他颜色分染,凡是白色、粉赤色、浅黄色的可花先用白粉底,在用浅绿、洋红、藤黄等色分染。叶子可先用草绿底,再用花青分染。
(二)先染後:紫赤色或深赤色的花草,可先用花青(或淡墨)自内侧向外分染後,再赤色,染叶也可先用花青(或淡墨)分染後,再 草绿。
(三)接染画法:譬如粉赤色的荷花瓣,尖红,根部稍带淡绿色,可先用白粉底再用洋红由尖向内分染,并当即用淡绿色由内向外分染,在水份未乾前接合。局部虫蚀的破叶,亦可用接染法。
与禽鸟的赋采法略有差异,首先白描后以淡墨分染,然后以颜色第二次分染,干后第三次铺色,接着第四次梳毛,第五次铺色梳毛(丝毛)是化翎毛(或畜牲)所常用。
为了强调羽毛松软而精密的感受,梳羽毛法的原则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,深色羽毛用淡色梳。
没骨画法
没骨画法是不消墨线钩勒、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。
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,此後画者少少,清初的恽寿平是再起此画法的大家,影响近代甚大。
- 2021-02-07 【书画能力】国七胜娱乐官网画花鸟根基